名称: 2022年塔河县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竞赛方案
索引号: 文号:
关键字: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22-03-18 废止日期:
主题分类: 内容描述:
时效性:
2022年塔河县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竞赛方案
发布日期:2022-03-18 来源: 管理员

2022年塔河县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竞赛方案

各中小学校、幼儿园:

按照《全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2021-2025)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全面做好我县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积极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地、省级竞赛活动,特制定2022年全县竞赛方案如下:

一、全县竞赛组织机构

成立全县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竞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县竞赛的全面组织与领导工作。

评委会主任:  白秀海  郭淑霞

评委会副主任:高    勾宏彬

评委会委员:    贾凯华  于延伟   高文艳  唐凤娟     

                宋军传  何吉坤  徐继敏   陈天红       于爱凤 

                孙百晶  陈庆红       邹旭钟   刘淑梅        

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全区竞赛的协调、联络工作。

主任:勾宏彬

副主任:高   贾凯华  高文艳   于延伟

二、竞赛类别、形式

竞赛包括四类:学科教学课竞赛、班主任(心理健康)基本功竞赛、学前教育专项竞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竞赛。竞赛分为现场展示课(小学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制、信息技术能力;初中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能力)、录像课(小学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书法、生命教育、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技术;初中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技术)和材料评审三种形式。高中组由第二中学自行按组织,按名额上报材料。

三、竞赛流程

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需组织教师全员参加,再由各校(园)组织初评并按照名额分配择优推荐,进修校组织相关学科评委组进行综合评定。

四、奖项设置

每类别分学科或学段根据选手得分,按照参赛人数1:2:4比例确定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人员。

五、赛课时间和上报要求

赛课时间为46日开始,具体赛程另通知。各校(园)请于425日前报送录像课,通过百度网盘链接及提取码的方式报送及评审类相关材料,具体内容请按照各类比赛细则的要求上报,文本纸质材料由各校统一上报。其中教学课或微课,要求录制环境安静无噪音,光照充足均匀,教师语言规范,声音响亮。视频画面的比例为169,编码格式H.264/25帧,分辨率1920*1080P,码率8Mbps,音频ACC编码、码率128Kbps

全县竞赛由教育局主办、教师进修学校承办,各学段各学科的竞赛具体事宜由相关学科教研员负责。

附件1:学科教学课竞赛细则

附件2:班主任(心理健康)基本功竞赛细则

附件3:学前教育专项竞赛细则

附件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竞赛细则

附件5:参赛人员信息汇总表

 

                       塔河县教育局

                      2022315

 

 

 

 

附件1

学科教学课竞赛细则

一、组织形式

教师学科教学课竞赛项目按照基础教育不同学段和学科特点,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综合组和STEAM教育项目组等五个组别分别进行。

1.小学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书法(写字);

2.初中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

3.高中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

二、竞赛内容

以学科为主的教学课赛课和教学设计评比。具体要求如下:

1)学科教学课赛课是参赛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采用“无生教学”的形式,以1课时为基本单位,针对具体课题进行录制,时间30分钟。评委根据评审标准通过观察教师的教材处理、目标定位、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评分。参赛教师需提交录像课和相应的教学设计电子稿。

2)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以1学时或1单元为基本单位对教学的分析、设想与安排。主要包括教材(内容)解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预设过程、方法与策略、作业设计等。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内。

三、名额分配

 

       学科教学课赛课名额分配表  (小学组)

单位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书法

生命教育

人文与社会

技术

合计

一小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5

二小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5

五小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5

三中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3

鄂校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3

学科教学课赛课名额分配表  (初中组)

单位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化学

体育

美术

技术

生命教育

人文与社会

合计

一中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7

三中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4

五中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7

 

 

 

学科教学课赛课名额分配表 (高中组)

单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化学

体育

美术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合计

二中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8

 

 教学设计名额分配表     (小学组)

单位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书法

生命教育

人文与社会

技术

合计

一小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8

二小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8

五小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8

三中

3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7

鄂校

3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7

 

教学设计名额分配表   ( 初中组)

单位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化学

体育

美术

技术

生命教育

人文与社会

合计

一中

3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21

三中

3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21

五中

3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21

 

 

教学设计名额分配表     (高中组) 

单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化学

体育

美术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合计

二中

3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25

STEM项目、综合实践名额分配表

 

一中

综合实践活动视频课(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视频课(初中)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初中)

STEM项目

1

 

 

 

 

综合实践学校

 

2

2

2

2

 

 

四、评审标准

                 学科教学课赛课评审标准

评审指标

指标描述

教材处理

充分体现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及其课程理念,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合理应用、整合、优化教材或创造性使用教材,确定教学内容。

目标定位

能够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科学合理、明确具体、可检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突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学科知识形成过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及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和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能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或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通过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师生、生生互动良好,评价反馈及时,方法多样,指向目标达成。

教学效果

能够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动态调控教学过程,有效完成各环节教学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练习和作业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教师素养

教态亲切,自然大方,仪表端正。语言准确生动,简练清晰,语速适中;板书熟练,工整规范,结构合理。

 

                   教学设计评审标准

评审

指标

指标描述

教学

内容

解析

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及其要求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科学把握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主要特点及核心观念。

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明确教学重难点。

教学

目标

设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目标确立突出“教—学—评”一体化表现,遵循“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或完成什么任务”的设计思路,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学生

学情

分析

 

科学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熟悉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等),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具备的认知基础。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情分析,明确教学难点,并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

教学

过程

设计

 

教学过程包含必要的教学环节,整体流畅、紧凑;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分配合理。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聚焦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基于情境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实践参与,突出学以致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促进知识理解和问题解决,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课上练习、课后作业、实验活动等紧扣教学目标,总量适中,难易适度,形式多样,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特点。

 

                 STEM项目学习录像课赛课标准

维度

内容要求

项目主题

能依据课程标准,围绕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生成项目主题。

项目简介

说明项目背景(描述现象、问题等,为什么做);说明项目主要内容(做什么);说明项目时长、涉及学科和年级。

核心概念

跨学科概念

能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项目的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是指向学科本质的概念,跨学科概念是指应用于多个领域、超越学科界限的共通概念。

驱动问题

能与项目主题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推动学习的进行。

学习目标

体现素养导向:能围绕项目内容(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学生素养(能力)水平等要求,按照目标叙写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即谁来学、学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学、学到什么程度)完整、清晰表述,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

体现高阶思维:突出设计思维、工程思维、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学习评价

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贯穿项目全程;评价方法与工具多样,积极使用表现性评价,科学制定评价量规(量表)。

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过程包括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持续实践过程中培育高阶思维、引发跨情境迁移。每个学习任务通常包括时间安排、学习活动、核心问题等内容。

任务一:(具体任务表述)

时间安排:

学习活动:

核心问题1

核心问题2

……

任务二:(具体任务表述)

……

学习成果

成果指向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创新,体现创意学习。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设计方案、实(试)验报告、草图、模型、产品等。

效果与反思

包括学生、教师的成长,项目的迭代与优化思考等。

注:STEM项目学习是指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为主要领域,围绕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等实践活动,以促进高阶思维培育、引发跨情境迁移。

 


 

附件2

班主任(心理健康)基本功竞赛细则

子项目一:中小学班主任能力素质提升竞赛细则

一、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以弘扬师德师风、展现专业素养、彰显人格魅力为主旨,重点考察班主任和谐班级建设力和德育执行力。竞赛项目包括主题班会微课和带班育人方略。具体要求如下:

1.主题班会微课

1)形式

参赛教师需提交:主题班会微课实录文本;结合PPT录制15分钟的微课(无生授课10分钟和说课5分钟)。

2)内容

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要求,围绕班级建设中的问题或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教育,促进班级日常管理、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

3)要求

考察维度包括:选题分析、班会目标、课前准备、班会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聚焦班级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深入分析班情学情,选择适切的主题,目标明确、具体,课前准备充分,班会过程中的导入、展开和深化、总结等环节清晰,内容素材选择灵活、紧扣主题,方法多样、形式新颖,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性,反思深刻。

2.带班育人方略

1)形式

参赛教师提交带班育人方略文本材料。

2)内容

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重点,通过班集体建设达成育人目标,梳理并总结班主任带班过程中的育人理念、思路和具体做法,做到成体系、有特色、有创新、有实效。

3)要求

考察维度包括育人理念、育人目标、班情分析、班级发展目标、实践做法、特色和成效、教师反思等内容。育人理念应正确得当、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目标符合学情、明确具体,育人实践做法体现系统性和针对性,层次结构清晰,方法成效明显,具有个人特色,能积极促进班集体和学生发展。

 

2、名额分配

 

二小

五小

三中(小)

鄂校

一中

三中(初)

五中

二中

合计

主题班会微课

小学

2

2

2

1

1

 

 

 

 

8

初中

 

 

 

 

 

2

1

 

5

高中

 

 

 

 

 

 

 

 

2

2

带班育人方略

小学

2

2

2

1

1

 

 

 

 

8

初中

 

 

 

 

 

2

1

 

5

高中

 

 

 

 

 

 

 

 

4

4

 

子项目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竞赛细则

一、竞赛内容

包括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教学录像课和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具体要求如下:

1.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录像课

1)形式  

参赛教师提交所选定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录像课和相应的教学设计电子稿。

2)内容  

课堂教学录像课包括“无生教学”与“说教学设计”两部分。“无生教学”指在没有学生参与的状态下,教师进行一节完整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授课,具体学生活动过程省略,但要对于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测,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完成上课部分之后,随即进行“说教学设计”,说辅导理念、辅导目标、辅导内容、辅导策略、辅导过程、辅导效果及反思。

3)要求  

体现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主题突出,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合理;教学策略应用得当,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完成教学各环节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教态得体,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学录像课共计30分钟,其中课堂教学环节不少于20分钟,说课环节不少于5分钟。

2.心理健康教育微课

1)形式  

参赛教师提交一套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材料,包括微课视频、微课设计电子稿。

2)内容  

通过短视频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聚焦主要问题,传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技能。

3)要求  

微课选题有实用价值,能围绕选题进行设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严谨充实,教学过程主线清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形式新颖,声音清楚;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当。微课视频不超过10分钟。

3、名额分配

 

一小

二小

五小

鄂校

一中

三中

五中

二中

合计

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录像课

1

1

1

1

1

1

1

1

8

心理健康教育微课

1

1

1

1

1

1

1

1

8


 

附件3

学前教育专项竞赛细则

一、竞赛目的

落实《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助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升园长(教师)岗位适应综合能力,推进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增进区域经验交流,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二、评审对象

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在职专任园长(教师)。

 

三、评审内容

类别

对象

类别

具体项目

内容提要

材料评审

园长

管理决策力

幼儿园办园成效

展示

(电子材料)

成果展示须以视频方式呈现,随同展示内容园长须旁白介绍。考察园长办园思想与理念。

信息沟通力

教师

教师基本功

游戏活动案例

(纸质材料)

案例以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客观观察为基础,真实体现幼儿游戏与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师回应与支持策略。考察教师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

竞赛

园长

工作执行力竞赛

教学改革微主题培训(40分钟)

根据我省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热点项目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微主题“无生培训”。考察园长对新课改的思考和研判以及园本研训实效。

教师

教师基本竞赛

家园活动方案设计与情境问答(30分钟)

根据给定素材进行方案设计,对设计情境呈现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回答。考察教师家园活动设计与策划能力。

演讲朗诵—讲故事(5分钟)

教师能通过语言和动作完整呈现给定故事素材内容。考察教师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

三、名额分配

 

一幼

二幼

合计

园长

1

 

1

教师

3

3

6


 

附件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竞赛细则

子项目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竞赛细则

一、组织形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竞赛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不分学科进行,综合考察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分为材料评审类和录像课展示类两种,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评审类

聚焦“学情分析维度和学法指导维度”,从中选择1个微能力点参赛,并在参赛信息和文本中做好标注。提供的材料可以涉及到其他微能力点的应用,但不作为主要赛点。选手需要依据评审要求,提交相关测评证据,证据形式可以是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堂实录片段、教学资源、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具体每个能力点需要提交内容,参看本细则第四部分。

2.录像课展示类

要求每节课例至少包含3个微能力点的应用。这些微能力点的应用要在课后说课中加以阐述。评委要从课堂教学、课后说课两个环节进行评分,着重考察教师的信息素养、深度融合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课堂教学不超过40分钟,课后说课10分钟。

三、名额分配

 

一小

二小

五小

三中(小)

鄂校

一中

三中

(初)

五中

二中

合计

材料评审

小学

2

2

2

1

2

 

 

 

 

9

初中

 

 

 

 

 

3

2

 

8

高中

 

 

 

 

 

 

 

 

4

4

录像课展示

小学

2

2

2

1

1

 

 

 

 

8

初中

 

 

 

 

 

2

2

2

 

6

高中

 

 

 

 

 

 

 

 

2

2

四、材料要求

(一)材料评审类材料提交要求

选手需要提交1个微能力点应用案例的相关材料,具体包含以下部分: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方案:提交一份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包括学情分析目的、内容(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以Word形式提交。

2.学情分析报告:提交一份针对上述方案的学情分析报告进行解读的文档和视频,说明分析对象、工具应用过程与方法、结果呈现与分析等报告主要内容,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其他相关材料:包括本节课教学设计、与学情分析有关的课堂实录片段、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其中课堂实录片段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其他以Word形式提交。

(注:以下提到课堂实录片段等“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是指用Word记录课堂上师生的语言和对话,用视频佐证微能力点在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和过程。两者缺一不可,以下同上。)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1.主题说明: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主题,描述其主要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以Word形式提交。

2.资源及资源信息表:提交2份从英特网上获得的、可用于上述教学主题的数字资源,2份资源必须是不同的媒体形式;以表格形式说明资源名称、资源媒体形式、来源渠道、在该主题教学中的作用或意义,以及科学性判断。以Word形式提交。

3.资源获取方法说明:选择其中一份数字资源,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可采用录像或录屏方式)介绍资源获取方法和步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其他相关资料:课堂实录片段、教学反思、学生体会。其中课堂实录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其他以Word形式提交。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主题说明: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主题,描述其主要内容、面向对象、教学环境等。以Word形式提交。

2.演示文稿制作:针对上述教学主题,选择任意一种工具制作支持课堂教学的演示文稿。请提交演示文稿和由演示文稿转换成的视频。

3.演示文稿制作说明: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可采用录像或录屏方式)描述演示文稿制作过程,并说明教学中如何使用。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其他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以Word形式提交。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1.成果展示:展示选手日常所用两个资源管理文件夹(电脑本机或网络存储均可)截图,每个文件夹资源的呈现至少包括三级,且呈现资源丰富,分类合理,命名采用了一定的规则,管理系统有序。

2.方法介绍: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记录一种资源管理工具(如网盘、云笔记等)的使用过程,描述时需同步介绍具体操作,必要时说明操作缘由。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1.问题描述:针对日常教学中的某一主题,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当前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以Word形式提交。

2.课堂导入设计:针对选定的主题,请提交一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课堂导入设计,须清晰地说明导入目的和媒体资源/工具。以Word形式提交。

3.课堂导入片段:提交与课堂导入设计对应的课堂导入实录片段,一般不超过5分钟。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1.教学设计:请提交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需包括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及分析、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等。以Word形式提交。

2.课堂实录:依据上述教学设计,选取课堂代表性实录片段(需同时出现教师和学生),视频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

3.教学反思:该讲授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以Word形式提交。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1.教学设计:请提交一份针对总结提升环节的教学设计,需包括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目标、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以Word形式提交。

2.课堂实录:依据上述教学设计,选取课堂代表性实录片段(需同时出现教师和学生),视频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

3.教学反思:该总结提升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以Word形式提交。

A8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1.教学设计:请提交一份用技术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的教学设计,该计划中包括主题、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以Word形式提交。

2.课堂实录:依据上述教学设计,选取课堂代表性实录片段(需同时出现教师和学生),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以Word形式提交。

3.教学反思:该方法指导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以Word形式提交。

A9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1.活动设计:提交一份针对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方案,包括主题、目标与内容、对象、活动形式、环境等。以Word形式提交。

2.活动简报:提交与上述方案相对应的活动简报,要求有真实的活动照片,图文并茂,完整展现活动过程。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3.其他相关材料:课堂实录片段、教学反思、学生体会。其中课堂实录片段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其他以Word形式提交。

A10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1.活动方案:提交一份针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活动方案,包括主题、目标与内容、对象、活动形式、环境等。以Word形式提交。

2.活动简报:提交与上述活动方案相对应的活动简报,要求有真实的活动照片,图文并茂,完整展现活动过程。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3.其他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活动实录片段、教学反思、学生体会。其中活动实录片段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其他以Word形式提交。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1.量规:提交一份量规,要素至少要包括评价指标、评价等级、指标的分级描述。以Word形式提交。

2.量规设计与应用思路:结合教学主题、评价目标和应用对象,讲解量规设计的依据、设计过程以及应用计划。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3.教师/学生反思:请提交教师或两位学生针对该评价量规使用过程与效果的总结与反思,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

A12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1.采集工具:请提交一个伴随性数据采集工具,也可以用文档或图片方式呈现工具形态。若为文档,请以Word形式提交。

2.工具设计说明:请结合评价目标和数据采集对象,介绍工具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以及应用计划等。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

3.采集案例:请提交一份应用工具采集到的学生真实数据案例,如记录完整的学生学习过程观察记录表,并对案例做点评和分析。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1.数据及呈现结果:提交一份学生数据及数据可视化呈现结果。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2.数据分析:针对上述学生数据,讲述数据分析的目的和内容、数据可视化呈现结果生成过程,并对分析结果做进一步解释。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应用场景:提交教学应用场景案例,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堂实录片段、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其中课堂实录片段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其他以Word形式提交。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1.工具介绍:选择一种你常用的测验与练习工具,介绍其基本功能以及特点,同时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应用情境与使用策略。建议结合图文进行呈现。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2.实施方案:请描述测验/练习实施过程,包括实施时机、实施条件、教师准备、学生准备等。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3.学生体会:两名学生对参与过程进行回顾,说明他们在该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呈现,每个学生的回顾时间不超过2分钟。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1.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师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撰写微课程设计方案,包括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以及实施思路。以Word形式提交。

2.微视频:依据上述方案开发并提交微视频,视频长度不超过10分钟。

3.学生体会:两位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以视频和Word两种形式提交。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1.活动设计:提供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需包括学习主题与目标、学生情况、探究任务、活动过程、学习资源和评价要求等。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2.技术应用计划:介绍本活动设计中的技术/资源的应用设想和目的,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3.其他相关材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片段、教学反思、学生体会。其中课堂实录片段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其他以Word形式提交。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1.活动案例:请提交一份在教师支持下学生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案例描述,案例中需要包括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建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以Word形式提交。

2.课堂实录片段: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

3.教学反思:以Word形式提交。

4.学生反思:请两位学生分别回顾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并描述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1.实施计划:提交一份利用技术支持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的实施计划,至少需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活动目标与任务、活动计划(时间、分组策略等)、过程监控举措、学习成效评价、技术环境设计等。以Word形式提交。

2.技术使用记录:用照片或截图的方式呈现技术使用的过程或重要环节,建议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如活动环节、任务等)。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3.学生反思:请两位学生分别回顾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描述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1.活动设计:提交一份运用技术手段支持学生展示与交流分享的活动设计,包括活动主题与目标、对象分析、活动过程、所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技术工具使用的目的。以Word形式提交。

2.展示交流过程描述:描述展示交流的过程,包括展示内容、交流展示方式、活动实施效果以及技术的使用过程等。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3.其他相关材料:课堂实录片段、教学反思、学生体会。其中课堂实录片段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其他以Word形式提交。

B7 家校交流与合作

1.工具介绍:选择一种你常用的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技术工具,介绍其基本功能以及特点,同时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应用情境与应用策略。建议结合图文进行呈现。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2.活动描述:分享一次你所实施的家校交流与合作活动,包括活动形式、家长参与方式、所选工具及作用、活动效果、教师反思等。用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B8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1.解决方案: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主题,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情况、使用的技术/资源,分析可能出现的技术使用不公平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Word形式提交。

2.实践反思:针对技术使用公平问题,对上述方案的实施成效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实践做法、经验与困惑。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5分钟。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1.评价工具及说明:提交一份工具及说明,包括:(1)选择/设计的自评或互评工具(结合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生情况、活动过程等);(2)描述该工具将如何支持学生开展自评或互评。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2.学生活动案例:请用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记录2名学生/一个小组应用该工具开展自评或互评的过程,或由2名学生描述应用评价工具的过程,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

3.教师反思:请回顾你所开展的自评或互评活动实施过程,是否出现过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状况?技术在实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以Word形式提交。

B10 档案袋评价

1.档案袋设计:提交一份学生档案袋,包括档案袋评价的背景和目的、档案袋评价内容及形式(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2.档案袋实施计划:请用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解释说明档案袋实施评价的过程,包括基本流程、时间安排、相关人员参与机制(参与人员、参与方式、参与规则等)、评价标准、选用的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等。视频需出现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3.教师反思:请回顾自己开展档案袋评价的过程,并对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运用档案袋开展评价的意义、技术在实施档案袋评价中发挥的作用、还存在的问题等。以Word形式提交。

C1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1.学习活动方案:以自己开展过的跨学科学习实践为例,提供跨学科设计活动方案,需说明主题、学习目标、学习对象、活动流程、学习资源、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学习评价等。以Word形式提交。

2.学生成果及点评:请提交两份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并分别进行点评。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3.教师反思:结合上述方案和学生成果,总结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并回顾活动实施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5分钟。

4.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

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1.技术环境介绍:介绍一种你认为可以为学生创造真实学习体验的技术环境(工具/软件/平台等),包括功能和特点,并结合实践归纳适用主题和情境,建议结合图文呈现。请以Word形式提交。

2.方案设计:基于上述工具/软件/平台设计学习方案,突出学生真实学习体验。方案需包括主题、面向对象、目标、任务、过程、评价、工具/软件/平台的使用策略等内容。以Word形式提交。

3.学生感受:请两位学生分别描述工具/软件/平台体验的过程。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时间不少于2分钟。

C3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1.案例分享:选择一个学习活动,描述利用技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过程。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学生案例:依据上述活动,提交2份学生/小组对学习过程的描述,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每份时间不超过5分钟。

C4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1.设计方案:以自己曾经指导过的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教学实践为例,呈现与阐释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表达过程,需说明主题、任务、面向对象、活动环节设计、学习评价、支持资源以及技术环境等。以Word形式提交。

2. 学生案例:

任务一:依据上述设计方案,提交2份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表达作品。

任务二:依据上述设计方案,提交2份学生/小组对学习过程的描述,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每份时间不超过5分钟。

3.教学反思:请回顾自己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与表达的实践经历,对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并梳理技术在实施中发挥的作用。以Word形式提交。

C5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1.情景描述:简要描述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活动发生的情景,包括对象、硬件环境、软件设施、活动设计等。对象可为个体也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学生群体。以Word形式提交。

2.案例展示:基于上述情境,请描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施个别化指导等过程及成效反思。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3.学生体会:请两位学生回顾上述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时间不超于2分钟。

C6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1.模型介绍:选择一种数据分析模型,介绍其模型产生的背景、来源、功能、适用环境、适用对象,以及应用方法等,建议结合图文进行呈现。请以Word形式提交。

2.应用案例分析:展示一个上述模型的应用案例,需要呈现模型应用过程以及模型应用结果,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结果进行分析。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

C7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1.问题描述:说明本模型关注的教育教学现象及问题。模型所关注的问题是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或复杂现象,且具有普遍意义;对问题或现象的分析深刻、清晰。请以Word形式提交。

2.模型构建:基于上述问题构建模型,并对模型的结构、指标以及指标间的关系进行清晰地阐释,同时说明了模型构建的依据。建议用图示化的方式呈现模型结构或关系。若为文本,请以Word形式提交。

3.应用案例分析:展示上述模型的应用案例,包括应用过程以及应用结果,并结合实践对结果进行分析。以Word和视频两种形式提交,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

2)现场展示类材料提交要求

  选手需要提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视频以及PPT、微课等系列教学资源。

五、评价标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课评价标准

评审指标

指标描述

教学

文案

教学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明确完整,可操作、可检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学设计规范,要素完整,结构严谨,重难点突出,活动恰当,技术应用要体现出优势

教学反思要具有针对性,对技术应用成效分析明确,问题挖掘准确,改进设想具体

教学

过程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媒体环境下学与教方式的转变

能够采取多种策略组织教学,教学环节合理、自然、流畅

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技术

运用

能够将新媒体新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

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促进了师生、生生深层次互动,共享课堂

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和工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

教师

素养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清晰、生动,书写规范,教学设备操作娴熟

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基本特征实施教学

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3个微能力点应用恰当合理。

教学

效果

完成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获得发展

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向上,学生的情感、行动和思维参与积极、活跃

 

子项目二: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竞赛细则

 

一、组织形式

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省赛按照学段分组进行。竞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三个组别。参赛对象为中小学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正职校长或副校长。

二、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分为材料评审类和展示类两种。材料评审类内容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设计,展示类为中小学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设计与实施。具体要求如下:

(一)材料评审类  

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为指导,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要利用工具精准定位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及需求,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愿景,设立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绩效目标,围绕信息化应用环境规划建设和创新应用,厘清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策略、核心价值观和关键项目。

(二)展示类

参赛选手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相关要求,阐释自己所在学校在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策略,阐述要聚焦关键词“整校推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精准定位学校的问题及需求,阐释清楚行动策略、关键项目、实践效果、存在问题和长效机制建设,并对未来工作提出设想。

三、名额分配

 

一小

二小

五小

鄂校

一中

三中

五中

二中

合计

材料类

小学

1

 

 

 

 

 

 

 

1

初中

 

 

 

 

 

 

 1

 

1

高中

 

 

 

 

 

 

 

1

1

展示类

小学

 

1

 

 

 

 

 

 

1

初中

 

 

 

 

1

 

 

 

1

高中

 

 

 

 

 

 

 

1

1

四、材料提交要求

(一)材料评审类

参赛选手按照主题要求,提交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应佐证材料(展示学校落实发展规划情况)。佐证材料可以做成PPT或者一份Word文件,首页要提供学校组织实施的思维导图。

(二)展示类

参赛选手要提交讲稿Word版、PPT以及相应佐证材料(展示学校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佐证材料可以做成PPT或者一份Word文件,首页要提供学校组织实施的思维导图。